hi,你好!欢迎访问本站!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私房话 - 正文君子好学,自强不息!

教师节 | 那些年老师的“金句”

2019-09-08私房话游客11°c
A+ A-

南风窗

如果当年听了老师的话,好好学习,现在的我会怎样?

不知从何时起,每到教师节,网上都会出现集体怀念老师“金句”、“经典语录”的现象。

下课铃响了,意犹未尽的老师都会来一句:我再讲两分钟,然后就讲到了下一堂课的老师站在教室门口……

批评班上吵闹时,老师们爱说:整栋楼就听到你们班最吵。

数学老师必备金句: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永远无辜“躺枪”的体育老师:体育老师有事/生病,这节课上语文/数学。

还有让无数学生心惊胆战后成为千古之谜的悬念:我们究竟是不是老师带过的最差一届?

……

借助互联网的威力,当年老师们的经典语录得以重现。然而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全国那么多老师,他们说过那么多的话,但让毕业多年的我们记忆深刻的话,竟如此相似?而当我们在集体回忆和调侃老师的金句时,我们在怀念些什么?

金句:老师们的“套路”

为了弄懂为何老师们的经典语录如此相似,笔者请教了多名当老师的同学、朋友。

他们有的在一线城市大学、高中任教,有的任职于农村偏远山区中小学。归纳、整理他们的看法,大致可分以下几种:

出于教学本身的需要。

这些金句涉及到的是具体的学科知识点,老师们将之以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记忆的方式传授,让学生印象深刻,比如上面数学老师的那句“奇变偶不变”。

网上还出现过有化学老师将化学知识谱上《青花瓷》的曲,枯燥乏味的知识点瞬间文艺范十足,让不少网友感叹:早遇到此老师,化学起码提高五六十分。

出于教学效果和课堂秩序管理的需要。

一堂课40到45分钟,即便老师讲得再精彩,也很难让学生们一直保持专注。这时候,就需要老师采取一些手段拉回学生注意力,比如语调的变化、突然的停顿、“无用的废话”。

比如几乎每位老师都说过的“这道题目大家明白了吗?好,那我们到下一道题”,既能让学生大脑短暂放松,也能提醒走神的学生。因为使用频率高,久而久之,大家也就记住了。

出于高度的责任感。

几乎每一位学生在听到老师说“整栋楼就听到你们班最吵”、“你们是我带过的最差的一届”等话语时,心中都难免有过惶恐与焦虑。

直到毕业多年后,才知晓原来老师们对每一个班、每一届学生都这么说过。严厉的话语,背后其实蕴含着老师们“很铁不成钢”的责任感。

情急之下的脱口而出。

不得不说,几乎每一位老师都说过一些“伤人”的话,在当时的特定的语境下,会对学生的情绪和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只不过经过时间的过滤、记忆的筛选后,往往只留下了最温暖的底色。

老师不是圣人,而是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性格和情感,在面对学生无法准确接收知识、屡犯同样错误等状况时,难免着急之下冒出一些逻辑牵强或伤害到学生的话语。

但有老师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往往更容易记住这些“负面”的话语,这并非是记恨老师,而是这种无伤大雅的“敲打”往往比正面鼓励更能让学生们记忆深刻。从网上流传的语录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这类来看,老师们不愧深谙学生心理的“老司机”。

一名大学老师坦言,老师语录可以分为两部分:搞笑的和重复的。

不管是老师们设计好的“套路”,还是“临场发挥”,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记住。这背后,是老师对学生和教学工作高度的责任感。

“原来你是这样的老师”的喜剧效果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今天在网上调侃老师经典语录的主力军——80后与部分90后们,在求学时代,仍然秉承着传统的师生关系理念:老师是权威的、严肃的,学生是顺从的、敬畏的。

以笔者为例,虽然中小学阶段成绩一直不错,但骨子里对老师都是“敬而远之”的态度。除了在课堂上的互动,几乎很少与老师有过接触。老师留给我的印象,仅限于课堂上知识渊博充满人格魅力的“高大全”印象,至于老师的喜好、生活,自己完全一无所知。

四年级时,来了一位刚大学毕业的女老师教语文,她带着我们看秋日的夕阳,采菊感受陶渊明诗歌的意境,又在我生病期间到我家给我补课,才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竟可以如朋友般平等和亲密。

但这只是个例。

大部分的老师,对我来说仍然是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

相信不少人都有过和我类似的经历。在漫长的求学生涯,老师们的经典语录大概是沉默、顺从的年代里不多的亮色。老师和学生之间,在一定程度上仍带有古代师傅带徒弟式的关系色彩。

但互联网改变这一切。

当那些年谈论起老师来,肃然起敬到有些畏缩的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开始在网络上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情时,一切曾敬畏的、严肃的话题都可以拿来消解,甚至因为互联网时代对权威解构的偏好,这些自带光环的群体更容易被拖下“神坛”。老师,作为每一个个体都曾面对过的群体,自然首当其冲。

所以,当“始作俑者”在网上写出几条“老师金句”、“老师经典语录”时,才能立刻引起强大情感共鸣,并吸引越拉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有人调侃:“老师教的知识早还给老师了,老师们的金句句句记得。”

经过网络的发酵,这种金句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丰富,最后形成了一种年年有人说、教师节前后上热门的现象级全民话题。

大家乐此不疲地分享和收集老师们的金句、经典语录,其背后,是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呼唤。

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已迈入或即将迈入而立之年的调侃主力军,已经越来越能感受到知识的可贵,进而延伸到对老师的感恩与尊敬。

一些借助读书改变命运的人庆幸当年听了老师的话,一些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可能也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当年听了老师的话,好好学习,现在的我会怎样?

不管是得意还是暂时的失意,老师作为知识传播者与人生启蒙者的形象,因为现实的对照会反衬,显得愈发高大、高尚起来。

只不过,在网络上,是以金句、经典语录打造的“原来你是这样的老师”的喜剧形象出现。大家自行将老师视为身边可亲近的朋友,可以随时提醒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跑偏”的那些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现在在校园里读书的00后和10后们,已经完全步入了老师和学生平等的新型关系网中。

新时代和新教育理念打造出的新型老师,与互联网时代出生的孩子,是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共同缔造者。于学生,老师们是可敬可亲的引领者;于老师,学生们是创造力非凡的生机勃勃的下一代。

可以肯定的是,在现在的学生长大后,他们也会有新的老师金句、经典语录出现。只不过,那是与我们这一代人调侃和怀念的完全不同的存在。

任时代变迁,唯有对老师的感恩与敬意不变。

作者 | 之心

编辑 | 蒙洁华 mjh@nfcmag.com

排版 | Iris

南风窗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及南风窗网刊登的所有署名为南风窗记者、特约撰稿人的作品为南风窗杂志社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未经南风窗杂志社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违者必追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更多精彩报道,请关注新一期《南风窗》

点击屏幕右下方写评论,可参与讨论哦!

▼▼点击「阅读原文」,2017年第18期的《南风窗》精彩内容先睹为快。


本文来源公众号:南风窗(SouthReviews)

未定义标签
下一篇 教师节 | “长大后,我就成为了您”

发表评论

选填

必填

必填

选填

请拖动滑块解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