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访问本站!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资讯 - 正文君子好学,自强不息!

狂人,卡梅隆

2019-09-13影资讯一只机器人23°c
A+ A-

“片场暴君”、“票房之王”、“烧钱机器”、“电影之神”……这些都是外界为詹姆斯·卡梅隆冠以的标签。

文/观沧海

文|观沧海

来源|悦幕中国电影视察

ID:yuemuchina

“我是世界之王!”这是在1997年奥斯卡颁奖礼上,凭借《泰坦尼克号》获得最佳导演奖的詹姆斯·卡梅隆的获奖感言。

虽然这只是影片中的一句台词,但当他亲自说出这句话时,显然给外界带来了更大的解读空间。

“票房之王”、“技术狂人”,这似乎是卡梅隆身上的最大标签。而内地影迷出于对他的喜爱,又给他冠以“电影之神”的称号,这也是他“卡神”名号的由来。

即使是在能人辈出的好莱坞,卡梅隆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神话”。在北美,曾有影评人称:“詹姆斯·卡梅隆是个天才,他是不可复制的。”

那么,“电影狂人”卡梅隆,究竟“狂”在哪?

不依赖明星和IP的“烧钱机器”

提起卡梅隆执导作品,观众的第一印象似乎是高成本的动作片和科幻片。

从卡车司机,到电影导演,再到知名导演,卡梅隆电影生涯最初的转折点是《终结者》。

当时,施瓦辛格早已成名,而卡梅隆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好莱坞电影导演。因此,直到影片上映前,施瓦辛格都认为制作成本仅650万美元的《终结者》,只不过是一部“小破片”。

1984年,《终结者》上映,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该片在全球横扫7800万美元,卡梅隆也一举成名。

在此之后,卡梅隆的导演之路越发顺遂,而他也成为了业界出名的“烧钱机器”。

1990年,卡梅隆的《终结者2》制作成本达到了1亿美金,创造了当时的最高电影成本纪录。而这个数字也超出了制作公司“Carolco”的承受极限,并导致这家公司破产。

上映后,《终结者2》北美票房达到了2亿美元,全球票房更是高达5亿。在此之后的《真实的谎言》,投资更是达到了1.2亿美元。

再后来,就是《泰坦尼克号》。

尽管这部影片已经成为世界电影史中最辉煌的一页,但在当时看来,这完全是卡梅隆的一次“豪赌”。

该片预算原本在1亿美元左后,但最终飙升至2亿美元。面对成本的翻番,和不情愿的投资方,卡梅隆后来放弃自己的片酬和分红,并将其都投入到了制作中。

除此之外,面对高昂的制作成本,卡梅隆没有选择好莱坞知名影星担任主角,而是选择了曾获奥斯卡提名,但当时在商业上完全没有名气的莱昂纳多,和新人演员凯特·温斯莱特。

因此,当时的好莱坞业内曾视《泰坦尼克号》为“电影史上最大的豪赌”,并认为当时“每个人都认为这个片子要遭遇毁灭性的失败。”

但事实证明,卡梅隆又一次“赌”对了,也由此出现了好莱坞颁奖典礼上那句经典的“我是世界之王”。

不惜耗费十数年打造一部影片的“偏执狂”

从80年代到现今,尽管卡梅隆在世界电影导演中的地位无可撼动,但他并不算是一位高产的导演。

除却并不能划入他名下的《食人鱼:繁殖》,以及他担任监制身份的《阿丽塔:战斗天使》,卡梅隆此前执导的电影长片,目前只有《深渊》《异形2》、《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阿凡达》,以及《终结者》系列两部。

而这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为打造一部影片,不惜耗费数年、甚至数十年。

《阿凡达》的故事剧本,早在1986年就已经完成。但由于当时的电影技术难以实现卡梅隆的设想,因此,《阿凡达》这一项目一直都处于停滞状态。

而《阿凡达》中借助头戴式摄像头以及改进的软件算法,来更好的改进动作捕捉技术这一想法,卡梅隆早在1995年就想到了。但直到《阿凡达》在2005年左右开始拍摄时,这一技术理念才成为现实。

《阿丽塔》就更不用说了。

卡梅隆早在2005年就买下了日漫《铳梦》的电影改编版权,但因为忙于《阿凡达》系列的四部续集,以及在当时看来似乎仍然并不足以满足画面呈现的技术手段,《阿丽塔》这一项目前后历经了近20年才得以搬上银幕。

据统计,《阿丽塔》在维塔工作室使用的磁盘空间是《阿凡达》的3倍,全公司有近800人投入该项目,动用三万台电脑进行运算制作,团队对特效场景渲染时间总计为4.32亿小时。

可以说,卡梅隆对于《阿丽塔》的执念,本身就是一种对于电影理念和技术手段的“执念”。

推动电影技术革新的“科技狂人”

卡梅隆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对于电影技术的推动作用。

他对于电影特效技术的热爱,要追溯到青少年时期。

1968年,14岁的卡梅隆看完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后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尤其是影片中那段近10分钟的奇观镜头。

也因此,说库布里克是卡梅隆对于电影特效的“启蒙者”并不为过。

但真正促使卡梅隆下定决心要拍电影的人,是乔治·卢卡斯。1977年,《星球大战》上映,这部科幻电影在当时大获成功。而卡梅隆在深受影片影响的情况下,终于决定从卡车司机走上电影导演这条路。

而卡梅隆在成为导演之前对于电影技术的钻研,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1991年,《终结者》系列的巅峰之作《终结者2:审判日》上映,该片在技术上最大的突破,就是影片中的第二代液态金属人T-1000全程由CG制作。

但早在1989年,卡梅隆执导的《深渊》其实就用电影特效制作了“变形水柱”。

好莱坞也普遍承认,《深渊》和《终结者2》是电影特效史上的两个标志性的里程碑。甚至有北美业内人士称,“卡梅隆把电影技术提前带进了21世纪”。

早在1992年,卡梅隆就曾写了一份“数字宣言”,在宣言里,卡梅隆正式提出了“表演捕捉”的概念。并在此后建立了数字领域特效公司,来服务于他影片当中的特效制作部分,这家公司制作的第一部影片,就是《真实的谎言》,不过该片中特效部分的篇幅并不大。

在此之后的《泰坦尼克号》,借助动作捕捉技术建立了CG人物动作库,并由此生成了一大群形态各异的CG人物,他们组成了泰坦尼克号上的乘客,代替了真实的群众演员。

而动作捕捉技术走向成熟的标志,则是《阿凡达》的问世。《阿凡达》对于动作捕捉技术最大的贡献在于,借助头戴式摄像头以及改进的软件算法,解决了演员面部表情高精度采集的问题,自此以后,头戴式摄像头就成为了动作捕捉的标配。

除此之外,卡梅隆还为耗时4年半制作、总斥资接近5亿美元的《阿凡达》研发了一系列技术——接近于人眼的3D摄影机,以及同步预览即时CG画面的虚拟摄影机。而《阿凡达》也开辟了电影3D技术的新天地,拉开了电影3D时代的帷幕。

而由卡梅隆担任监制的《阿丽塔:战斗天使》,则进一步革新了表演捕捉技术,并采用了全新的“表演捕捉”技术——一种基于面部表情之外可以同时记录肢体运动及面部表情的拍摄技术。

由此来看,卡梅隆对于电影的热爱,最初始于电影技术,而他现在也仍然在致力于推动电影特效技术的革新。

无论是“片场暴君”,还是“技术狂人”;无论是“烧钱机器”,还是“票房之王”,卡梅隆的存在无疑是导演界不可复制的“世界之王”。


本文来源公众号:每日电影头条(dianyingtoutiao)

未定义标签
下一篇 香港电影“自救”:力度很大,“成功”很远

发表评论

选填

必填

必填

选填

请拖动滑块解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