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辑:我对你情深似海,界限分明
2019-09-09私房话游客125°c
A+ A-教师节快乐

教师节快乐!
恩师难忘,
但别忘了,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优秀的父母都是孩子的高情商教师。
今天,特别为陪伴咱们公众号一路成长的朋友们推送,小编读完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的读书感悟,希望大家能有收获。
提到亲子界限,我们会想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过度控制和干涉、制定不合理的规则……看到这里,会有人觉得:自己平时格外注意这些,不让自己犯这些错误。但是你知道吗?错误的诱导孩子,并且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也是界限不清的一种表现。让我们来看看书中的例子。

一个三岁女儿的妈妈,对自己上幼儿园的宝宝最近出现的一些状况很困惑,她举了具体事例,说宝宝答应好的事情,却总是做不到,这样说话不算数,很不讲诚信。所以这位母亲很愤怒,也手足无措。
也许这样的事情在你们的家中也发生过……看完这个例子,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错误真的完全在孩子吗?孩子真的像妈妈说的那样,说话不算数甚至不讲诚信吗?
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孩子还小,才3岁,暂不说她的自制力达到什么标准,就举得这些例子而言,孩子的错其实是母亲“诱导”的。
1、母亲在提出规则(那天到家晚了,所以动画片看一半就得去睡觉。)时,没有考虑到规则是否合理:比如孩子即使中途关掉电视乖乖去睡觉,心理也会痛苦难过。——如果能换位思考就好了。
2、孩子答应了,但答应的背后是因为觉得看一半总比一点儿都不能看好,所以孩子的答应根本不是自愿的答应,其实心里很委屈。那位母亲只看到了孩子答应的表面现象,做不到就觉得孩子说话不算数。自己挖了坑让孩子跳,还片面地下评论。——如果能不那么强势就好了。
3、太早给孩子立规矩本身就是限制太多,孩子需要被体谅,像太晚想看完动画片的要求,偶尔才有一次,不算任性,也并非不能破例满足。相对于“严格要求”,孩子更需要被尊重、理解和宽容。——如果教育观念有所改变就好了。
所以你看,如果界限更清晰一些,就会尽量避免给孩子“挖坑”让他跳。孩子还小,我们能不能看到孩子背后的需求,给TA足够的自由?善不善于用言语和行动正确地引导孩子?这些都需要爸爸妈妈有足够的方法和技巧。最可怕的就是我们用错误的态度和行为对待孩子,却觉得错全都在他。
再来看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相信很多爸爸妈妈看到自己的小宝贝做事做的不够好,都会着急,忍不住就去提醒,说“慢点儿”“小心点儿”“注意点儿”,但对于探索欲望强烈的孩子来说,这句话可能会让他们感受到束缚
过度关心也是界限不清的一种表现,当我们给孩子关心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自己所谓的贴心是否让孩子感觉到不舒服?在过度的提醒中,反而让孩子觉得自己总是不能做好事情,所以需要被提醒,这其实是传递出的信号是不信任和贬低。不难理解,孩子为什么被你好心提醒后会感觉到尴尬、难过了。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1、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不管是赞美,还是提醒和安慰。
2、爸爸妈妈对待小事儿过于紧张,会让孩子很难为情,其实孩子需要自我调整的空间和自由。
3、孩子在一些细节上做的不好,她们需要的是肯定,而不是虚假的提醒。爸爸妈妈对一些事情不妨选择“视而不见”。
关于爸爸妈妈们容易犯的关于界限的错误还有很多,书中还举例有:全面介入孩子的生活,强求孩子听自己的话;给孩子下不平等的命令,逼孩子做出承诺;过于刻板,动不动就惩罚孩子……

关于界限,关于放手,在此分享本书作者的两段话:
“儿童的成长并不完全依赖父母的精细调控,正因为信任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所以才可以放手。同时,正因为信任人天生的向上向善本能,才可能原谅我们自己或孩子身上的过失。同时,人还有另一种本能,就是自我修缮。为人父母只要不是错得出格,孩子一般情况下都是会发展的不错的。”
“在每一件具体事务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导;不要太有痕迹,尽量无痕;不要怀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纳——检验的标准就是:孩子因此更自觉了,还是更依赖了;你的教育对于孩子的自由意志和主动意识,最终是削弱了还是加强了;你作为家长越来越放松了,还是越来越脱不了手了。
”很多爸爸妈妈都会有这样一个纠结:都说爸爸妈妈做做孩子的好朋友,但是为了让自己在孩子面前有权威的形象,觉得必须让孩子怕自己,这样才能“镇得住”孩子,是爱孩子的表现,但如何去把握这个度呢?
其实,故意要让孩子害怕自己,这并不是爱。尹建莉老师认为,通过让孩子怕来树立权威,这个想法是非常不成熟的,导致的就是往往只会得到孩子表面上的顺从和害怕,心底里不但不愿意服从, 因为真正的权威,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也就是说,爸爸妈妈充当的是带路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当爸爸妈妈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总是能够理解孩子的想法,给孩子适当的帮助,那么孩子就会因为爸爸妈妈自身的魅力很依恋和信赖。
如果家里过分注重强迫和服从,可能会让孩子在“不怕”的家长面前,比较嚣张、蛮横,也就是我们常见到的“这孩子怎么在家一个样儿,在外面一个样儿呢!”久而久之,对孩子的社会交往也是非常不利的。
每个爸爸妈妈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母爱和父爱是一种本能,但是过于宠爱孩子,惯着孩子,就是一种溺爱,这个大家都很清楚,溺爱就是害,大家是否听过一句话“慈母多败儿”,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再来说溺爱。溺爱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让孩子在家里获得最高地位,拥有特殊的权利;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很多事情明明可以孩子自己做,偏偏要包办……
管制和包办是溺爱的本质,它是披着爱的外衣占有和控制,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它会让孩子变得自我为中心、受不了委屈、 没有主见……它阻碍着孩子正常的潜能发展,让孩子失去很多能力。
所以爸爸妈妈们都特别害怕自己溺爱孩子,担心自己教育方式不当,让孩子小小年纪就任性。但是物极必反,我们太过小心谨慎,有时候以为自己满足孩子的某些需求是“溺爱”,实际上,那些是孩子的正当需求。
比如:2、3岁的孩子特别喜欢大人抱,动不动就要求抱抱(对于小宝贝来说,爸爸妈妈给的身体接触和关怀尤为重要,在此分享我们原创编辑Aoilan的文章《对孩子来说,比饥饿更难忍受的是什么?》)。还有拒绝爸爸妈妈的要求,自己提出的要求不被满足就哭闹;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说也不听……这些都让父母很头疼。
有的爸爸妈妈会觉得,怎么这么不听话,就很生气。事实上,两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发展起来了,但还不太懂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旦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通常哭闹、吵嚷是最佳宣泄方式。
学过一些育儿知识的爸爸妈妈就会说,这明显是“叛逆期”的逆反行为,这个时候千万不能凶,但是反过来呢,自己可能又以不正确的方式劝告。尹建莉老师强调,孩子不会故意和家长对着干,只会对家长的控制和规矩不舒服,于是以自己的方式反抗而已。
所以,我的想法是,一方面爸爸妈妈要反思自己哪里让孩子感觉到不舒服:比如是不是忽视孩子了,他以某种方式在寻求家长注意力,或者是不是管得太多了,没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这样才会给孩子更优质的爱;另一方面就是尝试理解孩子,只要不涉及安全问题、原则问题,都可以尽量即时满足,这不是惯着孩子的表现,而是给孩子滋养。
在此再次引用本身作者的两段话:
“爱是给孩子自由,培养其独立性,基础和前提是信任孩子。自由的人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拥有安身立命的资本,所以父母要想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培养幸福快乐的孩子,就要懂得把自由和宽容还给孩子。
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权,使孩子获得成长必需的生活经验。
”孩
子的可爱之处需要家长会欣赏,孩子的正确表达需要家长懂引导。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想要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就要自己先变成什么样子。让我们一起提升自我,在育儿的路上不断成长吧!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感悟干货整理部分:
《陪孩子“慢点儿”长大》
《给孩子最好的亲子关系和启蒙教育》
特别说明:孩子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父母的教育和陪伴,还需要父母成为合格的情商教练,让孩子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张怡筠情商教育旗下的“卡卡情商亲子课”在全国16个城市首次以超低价推出限量版“提升自信力”体验课,现价仅需298元(原价598元)!本次课程针对3-6岁儿童家庭,亲子两人一组,共同上课,每节课时长90分钟。每个城市前50个报名并完成课程的家庭,还可免费获得价值128元的“爱的抱抱枕”1个!

本文来源公众号:张怡筠情商教育(iloveeqcom)
